蚌埠,别称“珠城”,是一座位于安徽北部的小城,因盛产珍珠而得名,因铁路而重生,是一座注定与铁路结下不解之缘的城市。(注:文中照片全部为华为mate9拍摄,未做修改直接出图)
湖面中白色漂浮物的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器物,湖边一辆绿皮火车呼啸而过,远处白色的“小蛮腰”是蚌埠广播电视塔。
火车已与周围小景色融为一体(为了拍这张照片,在寒风中等了将近两个小时,才等来一辆火车)。
一百年多前,蜿蜒千余公里的津浦铁路从这里跨越淮河,让沉睡的古渡渔村一夜之间成为通南达北的交通要塞,进而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。铁路成为蚌埠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和最响亮的符号。当年建设津浦铁路的也留下了一个副产品---津浦大塘,当年修建铁路取土留下的大水塘,如今已成为蚌埠市民散步、休闲的最佳去处。
津浦大塘又称“大塘公园”、“珠园”,位于蚌埠市中心,公园围塘而建,是城市中央难得的一块宁静之地。一场初雪挡不住人们锻炼的热情,一大早,就有一群队伍在公园里锻炼,远处的雕塑是蚌埠的城市标志之一----珍珠女。
宁静的津浦大塘,一百多年前,正是这里的土垫在了铁路脚下。经过治理,如今津浦大塘里的水清澈见底,大塘中间有一个八仙亭,里面记录的无数个小朋友欢乐的童年,八九十年代,大塘公园还是收费公园,那时候来这里逛一逛是一件挺正式的事情,几乎每个八零后家里都有一张小时候在八仙亭里的合影。
火车在蚌埠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中要的历史地位,蚌埠火车站,就像是蚌埠发展的一个缩影。蚌埠现有火车站两个(严格说应该是三个,还有一个蚌埠东站,但仅作为货运站,在此忽略):蚌埠站(老站)和蚌埠南站(高铁站)。过去对火车站的印象就是脏、乱,堵,站前有一条主干道,每次经过这里时,进出站的人流、道路上的车流,还有出站口拉客的司机和排队的车辆,到处都拥挤不堪,加上流动人口多,也是小偷等社会闲散人员的聚集地。随着站前下穿隧道的修建和高铁站的投入使用,如今这里情况大为好转,客流减少,同时环境得到提升。蚌埠南站是2011年投入使用的,作为京沪线上的重要枢纽,是按照标准的火车站模板修建,规划统一、配套齐全、现代实用,但缺少了一份亲切感。
蚌埠火车站(老站),建筑造型中间上方圆球寓意为珍珠,蚌埠的城市象征。随着蚌埠南站(高铁站)的开通,绝大部分高铁列车都停靠在南站,老站的客流明显减少。大年初五的站前广场,人很少,完全看不出春运的迹象。
一趟列车缓缓开进蚌埠站。
清晨的火车站,等车的旅客并不多,一楼的候车厅还没有启用(慢门拍摄)。
站台停靠的一辆上海到洛阳的列车,目前老站基本只经停靠这种绿皮火车。
清晨,薄雪覆盖的铁轨,静静等待着下一趟列车的到来。
蚌埠南站(高铁站)站前雕塑也少不了蚌埠的标志“珍珠”。
在津浦铁路上,蚌埠地处津浦铁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点,不管南北哪头发车,当晚只能到达蚌埠,火车均需在这里加煤加水,旅客在这里住宿休息。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“宿站”。王安忆的小说《蚌埠》,大量描写了蚌埠街道、城市、集市的场景,尤其刻画了车站与码头港口之间的两站商业区的繁荣。火车的开通有效拉动了本地的就业,蚌埠火车站带动了当时整个东区中下层市民的生活。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,有的仅靠一个脸盆、一块毛巾为来往旅客提供洗漱需要,就能养活一家人。如今,依旧有大量的蚌埠人依靠铁路为生,除了与铁路直接相关的单位外,蚌埠还有大量的铁路衍生单位,如铁路中学、铁路公安处、铁路医院、铁路文化宫、铁道大酒店等等。几乎每个蚌埠的家庭都直接或间接与铁路有一定联系。
铁路下属的一家加工厂,大门很有铁路特色。
老火车站站台上销售商品的小贩,每个站台上有八个这样的货架,货架是承包制的,但随着火车的提速,大部分旅客选择快捷的高铁,老站停靠的车次大量减少,选择在站台购物的旅客更少。每次有火车到站时,小贩们就会在车门处叫卖,提醒旅客下车消费。
火车站站内清洁员,因工作是三班倒,春节期间也不休息,正是他们的辛苦劳动,为旅客们打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。
一对铁路警察在巡逻,保障春运期间车站的安全运行和旅客的人身安全。
一位铁路工人在雪后做铁路检查。
蚌埠淮河铁路大桥,最早是在1906年修建,当年津浦铁路就是在这里贯通,是当时淮河上第一座也是仅有的一座铁路大桥,“千里淮河第一桥”的美名由此得来。这座桥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都遭到严重的破坏,如今的桥身是战后重新修建的,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都是蚌埠市唯一的一座淮河大桥,当时遇到冬天轮渡无法通行时,经常有人铤而走险徒步或推着自行车从铁路桥上通过,身边疾驰的火车呼啸而过,夹带着冬天的寒风,一不小心就可能跌下桥去,现在想想都觉得害怕。
夕阳下的铁路大桥。
铁路大桥如今依然雄伟挺立在淮河上,诉说着当初的荣耀。
一列火车经过淮河铁路大桥。
铁路与蚌埠人的生活息息相关,在蚌埠市区内也随处可以看到火车道,记得以前我上班路上要越过四条铁路,如今大部分铁路都慢慢移动城市外围,但仍有一些货运的火车每天要穿城而过,面对铁路挡道也成了蚌埠市民生活的日常。
一列火车从蚌埠老城区中穿过,远处是蚌埠火车站(老站)。
一列列车在蚌埠市中穿行,上方的立交桥是蚌埠第一座现代化立交桥---解放路立交桥。
一辆公交车从铁路上方经过。
火车挡道也是蚌埠人生活的日常。
一列拉煤的火车冒着黑烟从一个道口驶过。
铁道路口执勤的人员。
火车过后,开闸放行,人流、车流混在一起。
蚌埠有不少铁路爱好者,在拍摄铁路过程中遇到一对父子,儿子今年11岁,特别喜欢火车,经常由父亲陪着,在几个固定地方拍摄火车,小伙子在线上和线下还有一个固定的火车爱好者圈子,感觉蚌埠火车情结后继有人了,哈哈。
蚌埠,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。
铁路音符
后记:感谢“一个人 一座城”这个活动,我是一个编外人员,不在图虫官方认可的第二阶段拍摄名单内,只是恰好自己使用的是华为mate9手机,又有拍摄的冲动,就拿起手机去拍了。接触摄影很多年,一直很随性的拍拍停停,如今只用手机拍拍自己的生活和一些自我欣赏的照片。从未找一个角度来拍摄自己的城市,借此机会做一个尝试。
不得不说用一个手机、用几天的时间来拍摄一个城市是很难的,过年放假的时间本就不多,加上过年的各项必不可少的拜年活动,用于拍摄的时间就更少了,加上天公不作美,正真拍摄的时间窗口就一天左右,短时间内要奔波几个地方,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路上了,到了拍摄地点,找好角度再等待火车的到来,时间真的是很紧,好多想拍的地方没有去,不少拍摄的画面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,拍摄过程中留有很多遗憾。火车站也因春运管理严格,买了一张就近的火车票才混进去,在车站里拍摄过程中又被执勤人员驱赶,好在自己长着一张略显诚实的脸,好说歹说才拍到想要的画面。照片越是得来的不容易越是觉得珍贵,或许这与照片本身的质量已无关了,纯属个人记录。